“我差点被同学弄死,噩梦已经过去,幸好命还在!”

2019-11-21 14:59:43  文/山东省胶州市  浏览 1317 次

摘要:本文是来自山东省胶州市的网友投稿,由 常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编辑发布关于“我差点被同学弄死,噩梦已经过去,幸好命还在!”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我差点被同学弄死,噩梦已经过去,幸好命还在!”

河南禹州市大涧小学的7岁女孩多多,吃完饭回教室的路上,被3名男同学按住,强行往眼睛里塞了几十张小纸片……7岁孩子的眼睛才多大空间?小小的眼睛被塞进几十张小纸片,要忍受多大的折磨?说实话,这般残忍离奇的校园霸凌手段,很难让人相信是真的。就像有妈妈留言给我确认真实性一样,她说这会不会是假新闻!

但事实就是真的。事情发生在9月底,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7岁的多多不得不反反复复出入医院,忍着疼痛让医生翻开眼皮,用镊子把新发现的纸片从眼睛里取出来。黄的、白的作业本纸片,一张张从小女孩的眼睛里拔出来,她的妈妈哭着说,“每一次取出一块纸片,真的跟挖我的心一样,我这一个月都不知道咋过的。”多多妈妈带着哭腔的控诉,真的会深深戳痛同为母亲的我们。看过之前,我们可能还只是幸运的大多数,没有遭遇过校园霸凌,或者即便见过,也多是一些比较轻微的情况;看过之后,对于校园霸凌本能的侥幸心,会碎成一地。越去了解越发现,校园霸凌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真的已经远超我们的认知:扇同学耳光、逼同学下跪、强迫同学吃屎喝尿,似乎都不是最恶劣的,更有甚者,直接把同学从4楼活生生地扔下去……那些参与霸凌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霸凌的手段一个比一个更暴烈。

面对这些防不胜防的来自同学的恶,我们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校园霸凌有多可怕?校园霸凌到底有多恐怖?被霸凌的孩子,到底有多么无助和绝望?知乎上有个相关问答,提问者没有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想了解一下被霸凌的真实心理感受。这条提问的累计浏览量近2万次,每一条回复都让人不寒而栗。

霸凌,让他险些命丧同学之手网友“没什么名字好用啊”分享了自己堪称恐怖的被霸凌经历,在近30个回答中排得比较靠前。他因为从小喜欢蝴蝶结、洋娃娃这些女生喜欢的东西,在学校被嘲笑变态、娘炮,经常被同学围住强行脱掉裤子“验身”。

如果只是这一点,可能忍忍就过去了,但不幸的是,他还是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深得老师喜爱。一个“娘炮”凭什么得到老师的喜欢啊?这让他私底下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校园霸凌。最残忍的一次,被几个男生猛击下体后偷偷带到一个地下车库里,差点被割掉生殖器,身上、背上也被水果刀刻上了“娘炮”字样。等大人发现,他已被折磨得血肉模糊,最后在医院里昏迷了好几天。这是一起严重的校园霸凌,参与霸凌者也都进了少管所,但被霸凌者的疗愈之路却无比艰辛漫长。2014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的霸凌,其影响可能会从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一直持续到中年。“没什么名字好用啊”坚持到小学毕业,父母最终还是只能选择卖掉房子、搬家,把他转到新的学校去读书,高中阶段,干脆送出了国。

▲蔡依玲作品《玫瑰少年》中的情节当年的孩子早已成年,多年后他写出这一段经历,一字一句仍是那样的鲜血淋漓。他说,“曾经的噩梦虽然难以忘记,但幸好命还在。”曾几何时,“命还在”已经成为被霸凌孩子最大的侥幸!

在同一个知乎提问下,“不请自来”的网友Sorara回复了近2000字,初一那年她受到霸凌,“那段时间真的有躁郁症倾向,轻度自残,想轻生。”6年后回忆起当时的经历,Sorara说,“我曾经说过要忘掉,要重新开始,但实际上,哪怕已经过去了6年,我还记得她们的长相,记得她们的声音,好像我还是当初那个又矮又胖又丑、性格不合群、家境普通的女生。”这些亲身经历背后,有来自孩子的人性的恶,更有成人社会对校园霸凌的误解和纵容。就像前面提到的多多事件中,大涧小学一位副校长面对记者采访竟表示,参与霸凌的孩子并没有什么恶意。

可见在很多人眼里,没有死伤致残的霸凌,都只是开玩笑。这也是多多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以来,多多和她的妈妈,连一句正式道歉都没有等到的真实原因。

哪些孩子更容易被霸凌写这个小标题的时候,我其实很犹豫。因为如果是基于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去分析“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霸凌”,很容易让人误解校园霸凌会发生,也因为被霸凌者本身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特别想说,在任何一起校园霸凌事件里,需要追责的,一定是那些霸凌者及其父母,需要作出调整的,一定是现行的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但当外部力量的支持远远不够,我们给到有被霸凌风险的孩子更多预防式的支持,远比事后的恐慌、痛苦、亡羊补牢要有用得多。内向、胆小的孩子校园霸凌的本质就是恃强凌弱,参与校园霸凌的孩子,童年关系中往往接收到了太多这样的示范——强者可以欺负弱者,弱者活该被欺负。霸凌者选择霸凌对象,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试探对方“实力”的过程,他们需要通过一步步试探,确认面对自己的是一个弱者。仔细去看就会发现,所有的校园霸凌事件中,极少有上来就下狠手的霸凌者,他们往往从起个侮辱性外号、嘲笑对方的行为外貌这种不是很严重的行为起步,一步步朝更严重、残忍的行为升级。面对最初的试探性霸凌,如果孩子表现得非常紧张、害怕、忍让,这都会让霸凌者判定他就是弱者,然后加大霸凌的力度。

我有个朋友说,她小时候上的是一所寄宿制乡镇初中,当时学校里有个很跋扈的男生,常常欺凌睡在他下铺的同学。一开始是给那位同学起恶搞的外号,后来发展到往饭盒里吐口水,最后每天都要给那位同学的洗脸盆里尿一泡尿。被欺凌的同学个头比较小,性格内向,在霸凌者一步步的试探中始终不曾有过对抗,而是选择了克制和容忍。“不一样”的孩子在同学眼里“不一样”,是很多孩子被霸凌的一大诱因。这些“不一样”,包括漂亮、残疾、肥胖、声音温柔、男生阴柔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有一位网友说,她就是因为说话声音太细小,被同学认为是装嗲,因此被骂了3年的“妓女”。这些情况中,肥胖又是最易导致遭受霸凌的因素。今年10月底,经合组织(OECD)基于对52个成员国的调研,发布了一份《肥胖健康负担》的报告。该报告称,超重的儿童受到霸凌的可能性最高达到一般儿童的3.8倍,反过来可能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

办公室一位小伙伴曾有个同学,因为肾病接受激素治疗后变胖,他的小学后半段,便与“胖猪”这个难听的外号如影随形,原本品学兼优的孩子因此变得郁郁寡欢,严重厌学。

我们该如何支持孩子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国家长有一个奇怪的思维定式,当孩子在外遭受欺凌后回家说出来,往往被质问“为什么他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就因为这样,“隐瞒校园欺凌事实”成为被欺凌学生的“第一选择”。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2017年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中写到,遭受霸凌的孩子,只有极少数人会选择把自己的遭遇告诉父母,这极少数中的一部分,往往又会因为父母的责怪和不以为然,滑向更大的“被霸凌深渊”。时代和观念在进步,我们这一代父母在这块上做得显然会好很多,但外界的破坏性力量实在太大,还是要尽可能关注孩子、并给足力量和支持。建立积极的亲子联结常常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多么多么不听话。请不要随意给孩子评价和贴标签,尽可能保持和孩子之间开放平等的交流。这样的家庭氛围,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同时也保护了孩子天然的感受力。

这份感受力可以帮助孩子遇事更有主张,更容易做到不卑不亢。他们也往往充满活力,学习不一定拔尖但人缘一定不错,也因此会更懂得怎样与经常欺凌别人的孩子,保持合理的距离。孩子童年、少年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长不能陪伴的“小社会”中度过的,稳定、积极的亲子联结,是他们面对各种不确定时的底气。防儿童性侵的专家就一再强调,良好的亲子联结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能力,是有极大推动的。退一万步讲,在亲子联结到位的家庭,孩子会因为相信爸妈能够给到自己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于是选择把事情说出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校园霸凌事件中,很大一部分受害者都是偏内向、胆小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班级里往往没有或者只有几个玩得好的朋友,一旦被霸凌者试探性欺凌,很快就会陷入欺凌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之前提到的、被同学往脸盆撒尿的那个孩子,就是如此。因为缺乏朋友,被欺凌的时候,也没有谁愿意站出来替他说话,那种孤立无援对一个孩子来说有多绝望,可想而知。所以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就被赋予了“社会属性”开始,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引导。但对内向的孩子而言,这方面真的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很花力气地一点一滴去带动。(大家都知道OK也是这样的孩子,太知道养娃的一路会有多累,不过虽然累,但就这么坚持去引导,一定是有用的。我在之前分享过很多有关这个话题的文章,大家有需要今天评论里留言,回头我整理好,给大家一一罗列!)在这里,我也特别想分享一点,从孩子能听懂人话的那一刻开始,帮助他们对名称、动作、心情相关的词汇进行有意识的积累,训练他们准确表达需求和感受的能力。能够准确表达的孩子,往往更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自身也不太容易情绪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于是也会相对更容易交到朋友。

如果孩子真的不善言辞和表达,让他拥有一项或几项兴趣特长,也对他会有一定的帮助。这会带给他自信,也会受小朋友的欢迎!不缺朋友的孩子,很难成为校园霸凌中的受害者,因为霸凌者选择这种孩子实施霸凌行为,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即与更多人为敌,这与霸凌者本质上也很怂的心理,是相冲突的。尽可能多地参与家校互动良好的家校互动,是把校园霸凌扼杀在摇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这一点我一定一定要强调。我虽然平时很忙,但在对待家校互动这件事情上,投入的精力一定不算少。跟老师的互动多,也一定更容易发现问题。如果家有内向、社交能力偏弱的孩子,请爸妈一定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参与到家校互动活动中去。不用一定要成为家委会成员,但可以多当当学校活动的志愿者或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到班级里客串一下给孩子讲讲课。

爸妈参与的多,一方面让孩子被更多的同学接纳(你一旦出现在学校、班级,在孩子们的眼里你就不单是你自己,而是某某同学的爸爸或妈妈);一方面,爸妈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更熟悉孩子在学校有怎样一个朋友圈。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清楚,任何来自家长的预防式努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泛存在的校园霸凌。解决校园霸凌,一定是需要举整个社会之力的,无论是重建预防机制,还是清晰善后处理流程,都需要司法、学习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道阻且长,但好在每一次舆论浪尖,我们都能听到一些积极的声音。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杨雄教授,在谈及校园霸凌时就提出自己的设想——如果在校内设置少年警务室,一定会对频发的校园霸凌现象产生威慑。而近年来,心理学界对校园霸凌事件的介入速度和程度,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一些。还是那句话,没有哪个孩子,是应该被霸凌的。我特别期待在未来不远的某一天,少年警务室、心理辅导老师会成为中小学的标配。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板报学习网常州大学录取分数线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板报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板报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baoma/6388.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