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扶贫到电商扶贫 创新给公益带来了什么?

2019-11-11 21:19:36  文/湖北省恩施市  浏览 1804 次

摘要:本文是来自湖北省恩施市的网友投稿,由 曹湘凡 编辑发布关于从学习扶贫到电商扶贫 创新给公益带来了什么?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从学习扶贫到电商扶贫 创新给公益带来了什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 社会创新与扶贫公益结合在一起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在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公益慈善研究院公益社创试验室主任李勇最近出版的《社会创新在中国——友成十年》一书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解构式探讨。他以友成基金会十年发展评估为案例,剖析了作为社会组织的基金会在目前社会创新实践中如何组织运作、服务、治理以及创新。

  李勇认为,以友成为代表的公益性组织代表着中国社会创新组织对社会创新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基于贫困这一世界难题所尝试的思路。同时,李勇口中的这家基金会也是中国第一家由内地、香港、台湾企业家共同发起的基金会。

  公开资料显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简称“友成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慈善组织。2010年,该基金会首次提出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时代条件下的新公益七大趋势。2014年,友成研发以人为本的多维度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三A三力(目标驱动力、方法创新力、行动转化力)投资标准与评价体系,搭建线上平台。2011年-2012年开班友成大学。截至2018年底,该组织累计公益支出达到4.1亿元人民币。

  过去几十年,在中国从事公益的组织和项目并不罕见,这类型组织通常会把筹集过来的钱或物品向有需要的家庭或地区进行捐赠,而友成的逻辑与他们不同的是,它既不是资助型公益组织,也不是实操型组织,而是要做一家平台型机构——打造一个生态,把资本、政策、公益与移动互联网下的新技术集合起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平台作用,使更多企业、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人受益。

  “真正解决从0到1的过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秘书长零慧说。

  零慧介绍,过去12年里,友成围绕学习所做的公益项目包括“常青好老师”(与互联网学习合作,利用精品微课等培训方式引入学习教学资源和课程)、“双师教学”(直播的方式把人大附中的课程通过互联网课堂在贫困山区分享)、“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通过互联网为返乡青年做电商等课程培训)等项目就是把更多资源、更多做互联网学习的企业纳入到贫困地区的学习当中,通过远程网络教学、农村电商学习平台、MOOC慕课等方式把学习与扶贫项目融合在一起。

  将单个产品转移到生态系统,建立一个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和一个社会价值投资支持平台,并由此形成一个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在友成2017年进行的一个名叫“青椒计划”的项目中,可以轻易窥见到这种通过搭建平台、运用新技术组织开展的创新案例。

  零慧举例,比如把一些师范学校的专家学者和老师组织起来,通过MOOC慕课的方式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线上课程的培训和帮助。这个项目就是在学习部教师司的指导下,依托“集合影响力”与“新木桶理论”的概念,由友成、北师大、沪江“互+计划”等30多家公益界组织、高校及学习类企业等联合发起通过提供资源与培训、平台和机会发现优秀教师人才,实现学习公平的。

  依托众多企业,通过互联网工具传播至偏远地区覆盖更广泛人群。同时为了吸引学员,在项目中充分运用包括微信群、小程序、简书等互联网小工具,青椒计划收获了不错的成绩单——截至2019年1月,项目已开展两届,覆盖了20个省级行政单位、202个市县区、8678所学校的近6万名教师。

  李勇在他的新书里评价到,“在这个计划里,既有政府机构与各类组织的互动,也能看见线上与线下社群的结合和互动,这是友成社会创新事件中跃迁至下一个阶段的标志性项目,是最小可行性产品试验、节俭式创新的典型案例。

  而对零慧和友成而言,让系统看见系统,让每一个乡村青年老师都能被整个系统看见,对提升他们的教学热情、教学能力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我们一直希望能有一个系统性变革,这种系统性的变革需要我们和很多利益相关方一起来行动,包括企业、政策、高校人才、专业志愿者的加入,合力形成齿轮共同推动系统性的变革对社会产生影响。”零慧说。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板报学习网曹湘凡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板报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板报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gaokao/611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