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000,敢花2500租房” 当代年轻人如何精致穷?

2019-11-22 16:15:23  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  浏览 1790 次

摘要:本文是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网友投稿,由 孙老师职称英语 编辑发布关于“月薪4000,敢花2500租房” 当代年轻人如何精致穷?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月薪4000,敢花2500租房” 当代年轻人如何精致穷?

前不久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在一番唇枪舌剑中,关于精致穷的话题再次被挑起。

所谓精致穷,就是指虽然赚钱不多,但舍得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活得精致闪亮,也穷得明明白白。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精致穷”的队伍中,这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年轻人。提起年轻人精致穷,不难会让人联想到人前光鲜,人后一地鸡毛。大多是批判的语气。

年纪轻轻的“精致穷们”真的错了吗?其实未必。

小编线上采访了读者朋友,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揭秘当代年轻人如何精致穷?

01.

年纪轻轻“精致穷”,怎么了?

“月薪4000花2500租房,同事说我傻”

@林月,23岁,广告策划

大学毕业后来到一线城市,刚开始工作时,为了省房租住得离公司很远,每天往返公司和出租屋,得倒两趟车,所花费的时间大概是4小时。广告行业经常需要加班,有时候得折腾到夜里12点才能到家。

一周下来简直身心疲惫,后来我果断在公司附近租了个2500的单间。同事知道后一个劲地说我傻,乱花钱。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尽管房租占了工资的一半多,但是我花在路上的时间却从4个小时缩减成了20分钟。我可以不用着急忙慌地早起,可以打扮得干净利落出现在办公室,可以给小窝添置新的家居用品。

不仅是居住环境变好了,最重要的是我可以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来学习更多的工作新技能,我相信之后它也会回报在我的工作状态里。

在我看来,哪怕每个月都穷得响叮当,为了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值得。

“买2000的面霜,买600的粉底,余额不足三位数”

@Ada,25岁,销售专员

工作原因经常需要外出见客户,平时会很注重打扮自己。工资除了房租,日常花销多是用在购置衣物和护肤品、化妆品上。每次出现在众人面前都打扮得格外亮眼,发朋友圈也是各种精致,外人看来我活得像年薪百万,其实我月入6000.....

因为工作性质,说实话,外表分分钟在影响别人对我的信任。我很喜欢一句话是:外在是最外面的内在。力所能及地提升自己的外表,别人才会看重我的专业。

为自己的外表买单,也是在为自己的事业投资。敢花2000块买大牌面霜,会花600块买粉底,而我的余额却不足三位数,所以我是精致穷本穷!

关于“精致穷”,很多人说这也是在过度消费,短期可以,但长此以往并不理想,毕竟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

小编想说的是,对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来说,精致穷是一种有态度的生活方式,不放弃追求精致,在能力范围内,让自己更舒服,为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去奋斗,“穷”则变得不再可怕。

但精致穷≠假精致,为了炫耀,透支而来的精致并不可取。

02.

“精致穷”≠假精致

另外一位读者朋友的生活方式我却不认同。月薪8K的他在老家一家超市做部门组长,最近分期付款,把开了不到一年的车换成了25万的奔驰。

原因是觉得和朋友聚会时,开一辆国产车显得特别没面子,尤其是在老家,开车别人连车名都叫不上来,容易招人比较和闲话。买了车后,月薪8000的他,每个月都要承担着信用卡上6位数的欠款。

《一代宗师》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活在世上,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

看到他凹造型发朋友圈的照片,小编心中并不羡慕,因为这背后是他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过度消费而被假精致所绑架,是”虚荣心“在作祟。

03.

学会认清自己的欲望

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的欲望被不断放大。

看到同事都在讨论名牌包包,为了融入话题,发工资后就买了一个新的名牌包;被推上风口的化妆品,马上也跟风入手一支;双十一看到大家都在买,自己不买好像少了点什么......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欲望填满,但欲望从来不是善类,你想要驾驭它的结果往往是成为它的傀儡 。追求精致并没有错,最重要是认清自己的欲望。

毕竟再怎么劝自己适可而止,永远都有下一个想得到的东西。

最后,用蔡康永老师的话结尾:

“你不要管精致不精致,粗糙或不粗糙,你得定义你自己的精致。然后你一旦定义好了,就往那个目标迈进,剩下别人强塞给你的标准。姑且听之,不要受控于它”。

年纪轻轻“精致穷”,错了吗?下方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板报学习网孙老师职称英语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板报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板报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gaokao/642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