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求是之光”的科学传奇
2019-09-19 08:04:09 文/江苏省溧阳市 浏览 2493 次
- 科普一下什么是“智能家校互动平台”2018-12-13
- 培训学习机构做好家校互动的重要性2018-12-13
- 浅谈家校沟通的重要性2018-12-13
- 深化家校互动指导家长合理使用手机2018-12-10
原标题:浙大“求是之光”的科学传奇
■70年光辉历程 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
地球只有月球的一半!
这怎么可能?
这有什么不可能?浙江大学档案馆藏的一张最新地月合影图片档案可以证明这是一件看起来完全可能的事。
2018年7月14日,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团队为“鹊桥”号中继星研发的光学相机系统首次获取了地月拉格朗日L2点(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平衡点之一)附近的地月合影及地球、月球特写图。从“鹊桥”号中继星的位置望过去,地球是月球的约一半大小。
“鹊桥”号中继星是世界首颗运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通信卫星,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浙大科研团队研发的该相机系统是“鹊桥”号中继星上唯一的相机系统。它由三部分组成——双分辨率相机、天线监视相机、相机控制器,重量小于3公斤。
由于在太空中存在“冷焊”现象,变焦镜头至今无法在星载环境中可靠应用。为满足在一个相机中同时实现高分辨率和大视场成像的需求,又要避免使用变焦镜头的难题,浙大科研团队创造性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设计理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
不仅如此,浙大科研团队还为嫦娥四号探测器研发降落相机光学镜头。今年1月3日10点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附近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坑,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由徐之海团队完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相机光学镜头成像清晰,表现优异,成功记录了整个降落过程中的月面视频画面,为保障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这是浙大人的一瞥,却划过了人类探索月球的一个新时代。
月球表面有很多斜坡和陨石坑。嫦娥四号要想在月球的“刀山火海”中平稳地着陆,就得判断月球表面的地貌情况,避开那些“危险地带”,选择安全的着陆位置。这就需要给嫦娥四号安装上精准的“眼睛”。浙大科研团队研发的光学镜头就像是嫦娥四号观看月球的“眼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浙大光学工程学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是浙大几代光学工程科研人员接力跑的结果。早在1952年,新中国百业待举,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大量光学人才。浙大率先成立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开始培养光学人才,后来又成立了光仪系。1965年1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在浙大建立了光学仪器中间试验基地,这是国家在高校建立的第一个光学仪器类中试基地;同年光仪系开始承接国家下达的重大项目,此后为我国国防科技与航天事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1966年,为满足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的拍摄需要,光仪系克服重重困难,立下军令状,研制出250万幅/秒等待式高速摄影机。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授予浙大光仪系“全国先进科研集体”称号。1983年,由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王之江、金国藩、彭定燊等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浙大光仪系作出评价:“光仪系自成立以来积极贯彻教学与科研并举方针,中国光学行业有这样一个培养人才的中心是我国的骄傲。”如今,在浙大第三教学大楼南门前竖立的“求是之光”纪念石碑,印证了浙大光仪系和光学工程学科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光学工程学科的卓越发展,是浙大学科整体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展现了浙大数代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勇攀科学高峰的奋斗身姿。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档案馆)
《中国学习报》2019年09月18日第3版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jiaxiao/6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