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一流大学应坚持全人学习为先

2019-06-05 07:52:24  文/福建省武夷山市  浏览 1646 次

摘要:本文是来自福建省武夷山市的网友投稿,由 万岁高三二 编辑发布关于浙江大学:一流大学应坚持全人学习为先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浙江大学:一流大学应坚持全人学习为先

活动现场。 朱原之 摄活动现场。 朱原之 摄

  中新网杭州6月3日电(童笑雨)从最开始的义务学习、素质学习再到如今的学习改革,中国始终行走在学习探索的路上。学习需要改变,什么才是大学学习的核心?浙江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下称“浙大”)副校长罗建红抛出一个词:全人学习。

  6月3日,浙江大学发布通识学习白皮书,从历史与实践、展望与变革、战略与举措等方面介绍了浙大通识学习的改革历程,披露了该校未来通识学习的发展路径和举措。

  通识学习,顾名思义,即破除专业藩篱,为学生提供共同的素质基础。早在办学伊始,浙大就开展了通识学习改革,经历百廿年的岁月洗礼,如今该校已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KAQ2.0全人学习共识。

  “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是当年竺可桢校长对浙大的期待,对现今的通识学习改革仍具有指导意义。”罗建红直言,浙大承担着培育高等人才的使命,本科学习最不能忽视。而现今学习制度过分强调专业学习,忽视了通识学习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容易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基于此,浙大实施四课堂实质性融通,打造出协同管理、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孵化落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学习体系,并在本科生院下设求是学院,进行“一横多纵”的学生管理机制创新。

  在课程体系创新上,浙大还构建了涵盖“通”“专”“跨”的本科课程体系,推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通识课程涵盖了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等通识必修课程和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等通识选修课。

  陶然是浙大人文学院教授,也是该校通识学习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表示,通识学习也要与专业学习相辅相成。“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并不表明通识学习要变成科普学习,它要强调学术性、引领性、研究性,注重学生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投入最好的师资。”

  “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而非因为老师而设置课程”。浙大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改革将曾经的“因人设课”转变为“因课找人”。

  除了探索,浙大还在白皮书上披露了从学习1.0时代转向学习2.0时代的具体规划。

  据介绍,该校将继续探索在思政课程上实行“专家大报告+教师重点专题讲授+学生研究性学习+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加强紧缺类课程、核心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通识学习、专业学习和养成学习并重的全人学习体系。

  “我们将在2019级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跨专业模块”,推出“微辅修”课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帮助他们构建多学科交叉复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张光新如是说。(完)

  原标题:浙大发布通识学习白皮书:一流大学应坚持全人学习为先

  责任编辑:余骏洁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板报学习网万岁高三二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板报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板报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mingxiao/1762.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