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考名校更难的是接受平凡
2018-12-11 13:19:10 文/mlh 浏览 1803 次
- 高校更名又一例:四川理工学院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2018-12-12
- 北京理工大学课程建设主打“精致牌”2018-12-12
- 高校文理学科格局调整 文科迎振兴机会2018-12-12
- 英国重量级高校排名 2019 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2018-12-11
原标题:比考名校更难的是接受平凡
巨大的数字落差背后,是无数封没有回音的简历,无数场参与完没有结果的面试,当然还有无数个不能立刻实现的梦想。摆在毕业生眼前的,是一条严酷的竞争之路。
作家张立宪说:现在年轻人的求职、就业,每个人都是一本血泪史。
倘若你在学生时代时,还未明白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
那么走出象牙塔的那一刻,便将迎来生活的当头棒喝。
激烈的竞争、微薄的薪水、高涨的房租、如影随形的焦虑......
仿佛毕业那一刻起,人生便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时间推着走,被锚固在某个位置,动弹不得。
毕业那年,现实的残酷才开始显山露水。
Part.1他们走进招聘会,名校的光环不再
前几天,一篇《对不起,北大毕业的我还是失业了》在朋友圈刷屏。
作者称,经过了秋招才明白,原来找工作真的很难。
(《对不起,北大毕业的我还是失业了》/截图)
年年“史上最难毕业季”的就业形势下,即便是名校毕业生,依然可能被落下。
复旦大学的章同学,制作了一张Excel表格,罗列出想去的公司、行业、网申时间等等密密麻麻的信息。
本以为会战功赫赫的表格上,全是标红,两个月里,他投了50家,面试了2、30家,最终才被一家公司录取。
(视觉中国/图)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文学创作方向研三的穆同学,在校期间,参与过的大大小小电视剧、动画、舞台剧创作不下十个。
但等到忙完开题报告,正式投入求职大军时,才发现影视寒冬下,企业纷纷缩招,即便有稀少的招聘机会,给出的薪酬也非常低。
2017年南京大学曾做过统计,平均每位在校同学需要投递33份简历,才能找到约3个工作。
根据学习部统计,2019届中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高达834万人,再创了10年来毕业生数量最高值。
而另一边,则是就业市场的大幅度缩招。2019年公务员招录计划137万人,比去年减少了28万人,今年的地产、快消、互联网平台纷纷缩招,中小企业更是自身难保。
巨大的数字落差背后,是无数封没有回音的简历,无数场参与完没有结果的面试,当然还有无数个不能立刻实现的梦想。
摆在毕业生眼前的,是一条严酷的竞争之路。
Part.2他们频繁跳槽,然后万分后悔
这是小岚裸辞后的第5个月。
153天里,她从最初辞职后被无数同事钦羡,转为找工作时,处处面壁。
蜗居在一间10平米的大单间里,白天改简历、听网课,晚上依次刷手机里6、7个招聘app,看是否有hr的回复,遗憾的是,鲜有下落。
偶尔手机震动,是邮件推广信息,会让她激动又消沉很久。
(《今生是第一次》/剧照)
一年前,小岚刚从上海某985学校的广告系毕业,因为考研失败,错过了校招,幸运的是实习公司让她转正了。
但小岚很快察觉到了一些端倪:领导非常喜欢开年轻女性的玩笑,尺度不亚于言语性骚扰,逢周末必聚餐,逢聚餐必喝酒,喝酒时,小岚只要稍微面露难色,领导便会不悦。
9个月后,在某个被怼酒到2点多的深夜,小岚给上司发了辞职申请。
本以为上家公司响亮的招牌,接近1年的经验,可以让自己在hr面前侃侃而谈,事实上,面试机会都少有。
校招企业都只招应届生,社招公司至少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
毕业一年的小岚,不属于应届,工作经验又不足,显得特别多余。
“现在社会的容错率真的很低”,小岚苦笑。
“刚毕业,很多人还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但只要晃荡超过2家公司,你就成了hr眼里不靠谱、没耐心的90后典型。”
看着银行卡里所剩不多的余额,她觉得,自己撑不了太久了。
还记得刚辞职时,同事带着艳羡的目光,称赞她:“你好有勇气啊”。
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勇气”里,还包含对职场、社会、现实的无知者无畏。
Part.3他们常常焦虑,但还不知道想要什么
《圆桌派》的一次访谈中,张立宪说,他常常问年轻人:
如果不问薪水,不问结果,不问实现可能性,你最想要做什么?
遗憾的是,至少有一半的人,根本答不出自己想要什么。
电影《毕业生》中,男主ben是常青藤名校的优秀毕业生。
大学里,他是学校报刊总编辑、辩论队队长,拿过奖学金,所有人都对他用尽溢美之词。
然而,临近毕业时,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的恐慌。
(《毕业生》/剧照)
生活中,像ben一样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他们习惯了寄居于一个“好学生”的身份,习惯了以他人的期待来安排人生,突然进入社会,常常焦虑,充满恐慌,但最可怕的是,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根据中国高校联盟今年1月的调查,52.08%的受访者因为没有毕业去向而感到焦虑。
(中国青年报/截图)
高中时,每个人都好像一个精密运转的仪器,学什么、怎么练、检验成果,都有着流程化的操作,从而在高考中取得最佳收益。
大学虽不用应付高考,但依然有着一套“规则”:参加学生会、活动、比赛,好增加综测,为简历添点筹码,在新的秩序里,成为“好学生”、“优秀”的代名词。
近年来,名校毕业生后开始寻找自我的故事,却常常发生.....
(腾讯大家/截图)
每个人都很着急,在这片竞争的海洋中,好像若不上游,就只有往下沉沦,前进或者溺死。
但又是那么的茫然,彼此窥伺、追逐之中,唯独去哪里、我是谁、想做什么的问题,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同行。
于是,“去哪里”的问题被长期搁置。
直到毕业那一刻,才以阵痛的形式涌现出来。
人生的去向尚未定,走在毕业的关口,却又不得不考虑生活的停泊。
Part.4他们想按暂停,但已经不敢停下
大学时的阿辉想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毕业两年多,赶上传统媒体下沉,他进入一家互联网企业,做起了营销。
工作压力大,早时10点多下班,晚时到凌晨,方案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每晚拖着沉重的身躯到家后,只剩下倒头就睡。
没有闲暇、没有生活,很久没有完整看过一本书,也很久没有和朋友们聚过餐。
(《我们无法成为野兽》/剧照)
相处五年多的女朋友,不止一次和他谈起,以后想在这座城市,一起买房生活。
阿涛家在十八线小城市,爸妈帮不上忙,好在自己薪水也比别人高了一大截,两年里总算也攒出了六位数的存款。
(《未生》/剧照)
年轻人是不是非得这样生活?
朝九晚九,周末加班,生活的每一丝缝隙都被客户、甲方、上司、同事填满;
每个月承受着占据工资三份之一甚至近半的房租,合租的室友半月没说过话,共享着有点局促的厨房、不太干净的厕所;
正在经历催婚或催生,仅仅生活,就耗尽了全部力气。
至少现在,对阿辉而言,已经不是选择题。
他还记得某个不用加班、不用改方案的晚上,7点就可以走,他却突然有些不适,没人约,不知道可以干啥。
想起加班费是工资3倍,他在工位上长舒了口气。
打算点份可口的外卖,再看看平时来不及消化的网课。
“这个世界看起来选择很多很多,各种工作、各种生活方式都摆在眼前。”
阿涛说,“但其实你根本没得选。”
Part.5他们成为社畜,未必不是一种成长
985毕业的小晴,考了法院公务员,平日工作,是跑腿、复印、盖章、做记录和订卷宗。
小晴说:“没办法,这就是当法官前必经的两年基层磨练吧。”
子君毕业后,受不了国企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辞职来了互联网企业。
从舒适的早九晚六,一下变成常年“996”,子君感到了压力,但自己做的选择,还是要坚持下去。
毕业后,大家都从新鲜人,慢慢得变得不再莽撞,甚至是谨小慎微。
开始接受大同小异的文件、重复琐碎的工作、不专业的PPT、龟毛的领导......等等自己改变不了的部分。
慢慢地,成为一只沉默的社畜。
刚毕业时,总害怕落入生活单调的轨迹。
好像一旦稳定下来,工作和理想,就变成两个互斥的真空,仿佛两根互斥的永不重合的时针。
而毕业一年的意义,大概是是发现并不存在完美的工作。你需要找到契合自己的部分,也需要接纳琐碎、高压等枝枝节节。
明白了办公室橱窗外的声色犬马,其实很遥远。
明白了年轻人的生活,并不只是月亮或六便士的抉择。
光是和那头叫“现实”的猛兽纠缠打斗,敢于直视而不退缩,就已经非常艰难了。
(pexels/图)
这个世界依然在制造着年轻人的神话:毕业即斩获大厂offer,工作三年即年薪百万,创业成功获得融资的90后CEO......
这个世界也依然在以单一的成功学价值论催熟年轻人,停止做梦,停止想象,停止诗意和远方,以升职、加薪、买房、结婚的目标,在窥伺和被窥伺中生活。
而毕业一年后平凡的我们,不是没有宏大的事业规划,不是不再扩宽新的人生路径。
只是不想再从鸡汤中寻找安慰,也不再从别人的故事里寻找他人的答案。
而是开始走自己的路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mingxiao/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