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盲目跟风补课和跟风留学不是明智之举

2019-12-25 17:54:07  文/广东省梅州市  浏览 2490 次

摘要:本文是来自广东省梅州市的网友投稿,由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分数线 编辑发布关于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盲目跟风补课和跟风留学不是明智之举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盲目跟风补课和跟风留学不是明智之举

看点:“你和别人一样吗?”“你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与别人不一样吗?”每当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包校”)小学部小学新生入学时,一年级的老师们都会亲切地问每个同学这样三个问题。学生们也许会敞开胸怀回答,也许会陷入思考。但只要问题一直陪伴着他们,就能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自信地成长。

搜狐学习本期“中国校长访谈录”对话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探寻包校如何践行“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都能成才”的理念。

搜狐学习:吴校长您好,请您谈谈包校的全人学习模式,以及与之对应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

吴子健:“发展全人学习”是包校的三大办学使命之一。包校始终坚持包玉刚先生“持恒健身、勤俭建业”的精神,倡导全人学习,通过培养孩子智力、情感、体魄、社会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帮助他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独有的价值,阳光自信地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习部基础学习课程改革工作组专家钟启泉先生曾说:“学习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校的办学理念也落实在了课程设置上。目前,包校形成了特有的义务学习阶段的“上海+”和高中学习阶段的“国际+”课程体系。“上海+”:坚持上海课程的理念、标准、内容、评价与教材,引进、吸收、融合国际课程中符合我国学习方针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在高中学习阶段采用“国际+”课程,即剑桥IGCSE课程、IBCP课程,以及上海的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门课程。学校让就读的学生从入学开始,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不分流”的办学体制均可升入高中参加lBDP课程的考试。

以上海课标为标准、以西方元素为补充、中英双语并行的“上海+”课程理念既保证了1-9年级上海课程的主体地位,又创设条件,把国际公认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习的评估理念融入教学当中。包校的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已经成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综合体”,帮助学生既在九年义务学习阶段达成上海课程标准,又能顺利学习高中国际课程IGCSE和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包校课程框架特色包括传统文化学习的民族化、中国学习的现代化和特色学习的优质化。十至十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四门中方课程:语文、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国际课程方面则要学习IGCSE课程和IB课程。在实现国际课程本土化的过程中,包校既让学生学习国际课程,又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课程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博采众长,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1+1>2”。所谓“1+1”指的就是上海课程和国际课程融合在一起,要发挥出比两种课程简单相加更大的作用,也就是“大于2”。我想要说的另一个不等式是“5+4+3>12”。在上海的学制中,小学是5年,初中是4年,高中是3年,包校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希望能够研究中小课程衔接,推进跨学科教学,探索双语教学“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模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优势,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除了根据课程和教材本身需要而开展的学科评价,包校小学部四年级学生参加全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初中部学生参加上海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以上海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高中的中国籍学生要参加上海的政治、语文、历史与地理会考。包校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外部评估工具,并通过对比内部与外部数据来进一步检测我们内部评估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目前引入的外部测评系统包括英国杜伦大学学术测评中心(CEM)组织的在线调适型测试和根据美国外语教学协会(ACTFL)语言发展水平而做的STAMP4S测试。去年,包校还正式成立了数据中心,对各项测试数据进行系统性管理与分析。

包校也很注重基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每次测试后,我们不会公开学生的考试分数,更不进行排名,并要求每个学生不与别人分享考试成绩;学生只要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胜不骄败不馁,找出原因即可。有一次,一位小学生家长高兴的告诉我:“昨天放学后,我儿子回家告诉我考试的成绩,我说:‘你考得不错,但不知道与其他同学比过吗?’我儿子严肃地说:‘妈妈您这样说,我要告诉老师的。老师对我们讲:每次考试老师不会公布全班同学的考试成绩。大家考试后不要与其他同学比成绩,只要与自己的过去比,考得好,不要骄傲,考得差一些也不要气馁,只要好好总结。’”

搜狐学习:包校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在您看来,国际化人才要具备那些素质?国际化人才培训对学校与老师提出那些要求?

吴子健:我们首先要对国际化的人才做一个定位。什么样的人才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宽广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结合包校的培养目标,我认为要具有国际化的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并争取主动。

要培养出真正国际化的人才,学校必须要为国际化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包校有这样一种校园文化,就是要给每个孩子创造一种愉悦的成长平台。包校校园中随处可见孩子们创作的各种“艺术品”,在课堂内外倡导讨论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比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时,学生不简单满足于记住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会将其中主要的历史人物画下来,然后写出围绕这些历史人物的思考的论文,张贴在人文教室的墙上,全班师生可以通过课禸讨论、课外交流的方式取得共识,如果还是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保留各自观点,求同存异。

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包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习教学融入课堂教学、科技、体育、文艺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包校有春、夏、秋、冬四个学院,由各个年级的学生和教工跨年级共同组成,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和培育学生领袖。

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学习越来越需要关注学生个体本身,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鼓励教师将观察、记录、分析、研究、比较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为关注学生成长、发现学生特长的主要途径,全方位关怀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发现、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学生就是研究学习。如识千里马一样,教师必须融入学生当中,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包校小学部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为90分钟,中学部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为120分钟,更加要求教师通过各类活动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孩子的表现。今年,我在参加五年级奖学金候选人面试时听到一位五年级学生告诉我,他在课外活动中“挑战不可能”。这位学生是包校第一位在小学阶段就完成“四湖三岛”骑行(即环淀山湖、千岛湖、青海湖、太湖、台湾岛、海南岛和崇明岛骑行)的学生,累计骑行超过2500公里。他还参加了包括田径、网球、乒乓球、旱地冰球及排球等在内的校队活动,担任学生大使、校园文化节主持人和升旗手等。

搜狐学习:未来学习将会是什么样?与传统学习有什么区别?

吴子健:学校不是生而有之,也不是一成不变,社会转型伴随着学校变革,学校变革又会驱动社会变革。学校学习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学校的进化与发展也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新时代赋予了学习信息化新的使命,学习信息化将作为学习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学习现代化发展,推动学习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未来的学习将更多地受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对我们研究学生、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等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未来,学习信息化、教学个性化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能够得到全面提升。近日印发的《中国学习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学习现代化为发展目标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可以说是开启了中国学习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学习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学习现代化,迈入学习强国行列”。

未来的学校,是学生们互相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场所。当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现代化的学习形式成为可能,各级各类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并对数据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比如说,大数据技术可以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学习管理与监测体系;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对学习各类事物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预警,开展事中事后监管,精准评估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在未来,学习需要“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学习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学习治理能力”,适时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有利时机,利用大数据时代为学习决策提供近似“全样本”的数据基础,助力学习决策方案科学化、最优化。

在大数据的支持之下,数据的精准科学和实时生成将会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构建全面基于学生、教师的数据架构,为师生提供更加精准的适性服务。数据显示,当前基于互动多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已成常态,能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的学科教师比例约为94.14%。

人工智能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探索已经初显成效。依托人工智能的手段实现学习者行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优质资源的汇聚和个性化推送、多种研究模式的融合以及学习者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智能化指导,提供优质的各类资源服务。在将来,技术对于学习教学的核心价值将会集中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上。

人工智能以及现代技术不仅扩展了学习的方式,丰富了学习的路径,并且正在重构学习的环境、内容和目标,甚至整个学习的范式。学习平台将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无缝衔接,让学习资源实现从不足到师生共创的方式转变。得益于技术与学习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将成为可能。通过资源共享和对学习教学的洞察和预测,必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和学习服务成效。学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挖掘外部社会的一切有利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随着电子产品日益普及,信息传输的方式日益多元,手机、电脑等各种屏幕为文字、动画、流媒体、3D 影片,甚至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知识获得提供了可能。“屏读”的学习方式不是简单的读屏,而是技术和学习实现深度融合的一种契机。如果“屏读”将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让个性化学习服务成为可能。

日新月异的环境不仅会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也将重新确立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但不管具体情况如何变化,还是要抓住研究学生这个核心,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未来的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何有效率的教授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一重大课题,每一位学习工作者都应提升研究学生的能力,既要关注技术用于教,更要关注技术用于学,不仅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和情感的呵护者。应当牢记“研究学生就是研究学习”的学习思想,重视教师队伍中研究学生的理念培养,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以母亲般的胸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学习观,发现、引导、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展。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对于信息进行进一步过滤、筛选和整理,在利用人工智能与不忘学习初心中取得平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

搜狐学习:您如何看待培训班热与出国留学热?

吴子健:重视学习是我们历来的传统。家长希望孩子成材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当前的培训班热与出国留学热也有其一定合理性。但盲目跟风补课和跟风留学则不是明智之举。

现在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就是为了提高成绩、补缺补差,这些认识有一定片面性。过度补课也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依赖心理,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通过做作业等重复的行为就能获得的,家长和孩子对于课堂学习都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针对出国留学的情况,我想要强调的是,只有民族自信才能走向国际化。2016年包校举办了海外升学指导协会(OACAC)首届区域会议,共58所大学招生官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家庭更应该把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学习当中。这也充分印证了,保有充分的民族自信,能够为学生将来面对国际化环境提供强势竞争力。

关注“搜狐学习”获取更多学习信息,微信ID:sohujiaoyu。搜狐学习独家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若有意洽谈搜狐学习采访、合作等事宜,请发邮件至cpcedusohu@sohu-inc.com)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板报学习网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分数线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板报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板报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shengchu/6900.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