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家上学的孩子怎么样了?记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性

2019-11-20 16:34:57  文/湖北省钟祥市  浏览 1738 次

摘要:本文是来自湖北省钟祥市的网友投稿,由 三校生是什么意思 编辑发布关于那些在家上学的孩子怎么样了?记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那些在家上学的孩子怎么样了?记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性

看点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公立学习体系培养到大学;又或者进入国际学习体系,最后出国留学。不过也有一些家庭,出于各种考虑,会脱离这两种体系,继而选择在家上学。他们为何选择在家上学?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么?下文选取了四个在家上学的家庭,看看他们是如何展现出学习多样性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

文丨田倩 编丨Travis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家上学都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即便有所耳闻,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郑渊洁父子。

除了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国还有一些家庭也走了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学习之路。

据21世纪学习研究院2017 年的调查数据来看, 中国大约有6000多个家庭在家上学,如今这个数字肯定有所上升,但是在全国的学龄人口中,这仍然是非常小众的一个群体。

对于在家上学这一现象,有人叫好,也有人批判和质疑:

一方面,在家上学的确能保证个性化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曾经我也想过,让女儿幼儿园阶段留在家里,自己带。

我本身非常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但是无奈,各方面条件不允许,并且我也想多点社会生活,创造一些社会价值。

权衡之下,还是决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孩子在家上学,缺少了学校系统的支持,父母要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也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想,我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勇气。

那些在家上学的家庭,是如何作出这样重大的选择的?孩子们在家上学,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 《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本书里采访和记述了13个在家上学的孩子和他们家庭的真实故事。 他们的故事,各自都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也带给我很多思考。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说,学校学习就一定是不好的,或者鼓吹在家学习孩子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备在家上学的条件,或者有人也并不完全认同在家学习的方式。

在家上学一定比在学校上学好吗?这个问题有待商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一样。

但是通过这些真实和鲜活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学习更多的可能性,人生的可能性,以及关于家庭学习、学校学习、亲子关系和自学的许多思考。

由于本文篇幅所限,选取了其中四个在家上学的家庭的故事。

本书展示的可能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心路历程是具有共性的: 逃离的冒险,严肃中的困惑和挣扎,看到变化和希望,持续的探索和困惑。

自由生长的“野草”

这本书上介绍的,第一个在家上学的孩子,名字叫 木耳,她是从 八岁开始在家上学的。

在此之前,木耳的妈妈并没有把在家上学当作女儿学习的第一选择,也曾一直努力寻找一所理想的学校。

木耳曾经去过蒙特梭利、华德福等学校,在木耳妈妈看来,这些学校或因为老师的个人教学方式,或是整体办学实施过程中的偏颇,最终都不是她心中理想的学校。

马上到了木耳上小学的年纪,从公立学校一路走过来的木耳妈妈认为,公立学校从来都不是她的一个选项,因为她深知: 体制内的学校学习很难给她一个有独立精神和创造力的女儿。

经过深思熟虑,木耳妈妈决定自己在家教孩子。后来身为设计师的木耳妈妈在北京的郊区租了一个院子,也把自己的工作室搬了过去。

几个信任她的朋友也把孩子送过来,和木耳一起在家上学,木耳妈妈给这个小小的集体取名叫 “啊呜创想社区学校”

在家如何学习呢?

在家上学的第一年,木耳妈对女儿进行了放养。在她看来,在家要回到学习的本质:孩子的学习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成人要放弃控制,让学习在孩子那里发生。

给予孩子自由是第一步。在草木茂盛的宽敞院子里,木耳爬树、发呆、拯救受伤的刺猬、和小伙伴玩躲猫猫、做各种手工制品……

只要有安全保障、处于法律和道德允许范围内,对于女儿每天想做什么,木耳妈基本放手不管。

自由的背后,木耳妈希望给予女儿的: 是她认为“我可以”的意识,是她有“我对自己的意志”有把握的信念。

木耳妈相信,只有这样,她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想学的东西学好,如此,童年才会为女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她生命银行存储受用一生的生命能量。

为此,木耳妈充分鼓励木耳做她感兴趣,并力所能及的事情。下厨房、做手工已经是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木耳妈妈还努力为她 创造大量试错的机会,并在“错误”出现时不横加评判,甚至挖坑让她掉下去,再爬上来。

对于家里的物品,木耳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尽情的拆:第一,别把房子点着;第二,拆之前保证能恢复原样。当然,院子里的物品终究还是悄无声息、接二连三的损坏,或者消失。

在木耳妈看来,相比去外面参加一个培训辅导班,这样做,不仅成本低,还 培养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对于女儿的未来,木耳妈有个大致的规划:

在家上学一直到高中阶段;

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学一门职业技术,比如服装设计或是开餐馆;

16-18岁期间,大量的参与实践;

等到脑袋里需要解答的问题多了,申请国内外的大学就读。

对于女儿的未来,她并不焦虑:

来这列火车终极要来临,在它来临的时候,孩子需要铺好一条坚固的轨道,而这正是我在做的。

对于其他希望孩子尝试“在家”上学,又担心自己知识储备不够的家长,木耳妈妈回应:“现在这个时代,重要的不是知识储备,单纯谈知识储备,我的也不够。

对于家长,重要的是对信息和资源搜集、关联、应用和创造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孩子未来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从城市到农村,下乡养儿

第二个在家上学的孩子叫 笑笑

笑笑上了幼儿园之后,他的爸爸妈妈开始阅读各种学习书籍,了解了近两百年来的创新学习。学习家杜威、陶行知的学习理念冲击着他们。

笑笑的爸爸,也渐渐生出自己的学习哲学: 通过游戏、故事、观察、手工这四个要素,让孩子自然生长。

笑笑即将从幼儿园毕业,在园所的幼小衔接活动中,体验了一把小学生活,他对小学的最初印象是“手放在桌上,不能动。” 笑笑的妈妈去参加了华德福教师的培训,也担当起教师的角色。

那一年,笑笑的妈妈陪伴儿子织毛线、烘焙、做蜡块画、搭木屋、讲故事、编结、画汉字,再由爸爸带着打羽毛球、骑自行车。那一年笑笑轻松自在,始终平静而自然。

本来打算一边自学一边等学校的学位,哪知这一年后,学习节奏、学习状态,效果都不错,就做了中远期的规划,彻底不打算去学校了。

农耕、种植、木工、运动等活动,只有在田园才方便展开,这勾起了笑笑妈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夫妻二人决定搬到郊区,一家人的生活从城市速度降到了乡村速度。

关于在家上学,笑笑爸妈有一个原则—— 没有课程表,只有日程表。

笑笑2014 的日程表,仿照自然笔记的方法,记录着天气,以及实际做的内容。家里装修房子,笑笑几乎全程参与,跟着做些抹灰、砌砖、种花草、架围栏的活。

在笑笑自学的过程中,强调有节律地生活,因此笑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时间观念,关于时间安排,他已经内化了。

关于数学学习,夫妻二人一开始没让笑笑背乘法表,取而代之的是 在生活中加强学习。

比如在笑笑买菜时算账,做木工时计算木料,但是一年以后问题开始出现,笑笑算账慢,买菜的老板等不及他算完,就把零钱放到他手里。

笑笑爸爸开始反思:之前所做的活动,对于感性的理解数学的确是非常充分的,也有助于切实帮助孩子把大脑里天然的数学,与数学符号建立连接。

但是,仅仅将现实中的数学引入到书面是远远不够的: 缺少书面的练习,孩子很难对书面上的理性数学符号,产生新的感性认识。

于是他们改进了方法,采用日本学习专家,阴山英男的 “百格计算练习法”,让笑笑每天花点时间,练习简单的、基本的加减乘除。每天不到十分钟,还能不断增加笑笑的书面数感。

如今,笑笑十岁,相当于小学四年级,已经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也能根据数学逻辑推演不同的算法。

夫妻二人曾将中小学的文言文和诗词全部整理了一遍,发现学校中的文言文范围很广,类型也丰富,并且短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他们认为, 学习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灌输式的。

在教法上面,他们 不按年级划分阅读篇目的次序,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或是热点事件,甚至谈话来选择篇目。

比如,一次骑车,父亲用到“一鼓作气”这个词,儿子问:为啥是一鼓?鼓里面的气吗?于是,第二天他们就读了《曹刿列传》。

在他们一家开垦的一片荒地上,笑笑自己种了草莓,为他们搭建了一片温室。他还种过一片玉米,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都是由他独立完成,需要帮忙时才喊父母。

笑笑与同样在家上学的小伙伴一起组成了观察小组,长期观察玉米的成长,制作生长表格。笑笑还在一个图画本里面,做了玉米的生长笔记,每幅画皆以彩铅手绘,描摹玉米当时的生长状态。

一年下来,笑笑对玉米的生长过程了解透彻。在这个过程中,笑爸还 编故事游戏,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笑笑爸认为,自然科学,是要在实验中发现、假设、验证,从而归纳演绎,而后形成逻辑思维。而我们的生物、物理、化学学科,只注重科学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科学思维的培养。

科学知识,仅仅是科学思维过程中的材料,而非目的。只有科学的思维,有逻辑的思维,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

笑笑爸爸认为,在家上学的最终目的是: 爱学、会学、敢学。后两者靠什么呢?除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靠对思维的培养。只注重科学知识,那是买椟还珠。

在家上学,然后去美国名校留学

前两个在家上学的儿童还未成年,第三个我们要介绍的是已经成年的了。

徐安苒出生于1995年,从初二开始在家上学,2014年被 美国塞沃尼南方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后通过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已被 纽约大学法学院录取,攻读法律博士。

徐安苒18岁以后的求学道路,满足了相当多中产阶级家庭对子女的期望,顺利通过LAST考试,拿到全奖,到美国名校读书。

尽管初二开始在家上学,但是在应对各种考试的时候,她都表现的相当出色。

那她为什么选择在家读书?

很多孩子因为不适应在学校的生活,或者有阅读或者人际交往的障碍,或者父母不认同学校的理念而逃离。但徐安苒不属于这种情况,她在学校期间,成绩一直不错,当着班长,有很多朋友。

选择在家读书,是因为各种客观原因:

没有北京户口;

国际学校的费用又无法承担;

家门口的中学教学质量实在不尽如人意;

... ....

徐安苒父母的一位朋友,有两个孩子都是在家上学,建议她的父母也让孩子在家上学。

在她父母看来,朋友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某些方面的能力远超同龄人。而且最打动徐安苒妈妈的是:

这些孩子不随从世俗,他们在一起不玩游戏不攀比,不炫耀,而是交流自己看过什么书,就静静地捧着一本书看。

最终全家决定让徐安苒在家读书。

徐安苒在家学习基本是自学,后期开始使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备考SAT的时候,利用了可汗学院的很多学习资源。

她用的教材是美国出版的“Sonlight Curriculum”,是专门为在家上学的孩子编写的,侧重文史学科。这套书课程体系完善,讲解细致,有配套练习学习任务分解到了每周,每天都有要完成的阅读、写作任务,和科学实验等。

爸爸也为徐安苒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计划和上课时间。从早八点到晚上,实践课程都被安排的细致紧凑,妈妈负责监督,严格执行。

一开始阅读是为了完成课程要求的任务,后来徐安苒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越来越多的兴趣。有时候晚上十点了,她会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今天读的这本书特别有意思,我真想把它翻译成中文。”

看到女儿如此爱读书,徐安苒的妈妈觉得没问题了,就算以后不上大学,她也能够享受她的人生。

大量阅读给徐安苒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高达2290的SAT成绩,阅读部分接近满分。在她去美国上大学之后,也没遇到什么口语和听力障碍。

创客少年的华丽冒险

第四个少年 韩百川,已经 18岁了。在同龄人都在为几个月后的高考冲刺,而他则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韩百川放弃传统学校学习,在家上学。

离开学校之前,韩百川学习成绩不错,他的决定很突然,刚上初一不久,他就向家人提出想要离开学校在家上学。

韩百川的妈妈学戏曲出身,爸爸从事体育方面的行业,两人的工作都与学习相关,育儿理念素来开放。

虽然最初很吃惊,但一家人平心静气地讨论了几天,看到儿子意愿坚定,父母同意试试。

既然他已经不想上学了,逼着他去学校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不用每天早起急匆匆奔向学校,韩百川的作息时间基本固定在7:00起床、22:00睡觉。但每天的学习内容都不固定,时间上也没有“一堂课”的概念。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韩百川认为在家上学与学校学习最大的区别。画画、编程、做实验,或者向手机游戏团队学习做一款手游,都是韩百川学习计划中的内容。

兴趣引导学习,“比如,我这段时间想学会写一个程序,在学习过程中又发现了不懂的部分,就再去研究这一部分。”韩百川说。

在家上学后的第一项学习内容,是有关PM2.5的知识。

当时PM2.5这一概念刚开始被大家关注,但他对此还不了解,于是就在网上查资料,PM2.5的直径、对身体的危害等。在此过程中,同步学习了一些长度单位的知识,例如微米的概念、纳米和微米的进制等等。

从那时起,韩百川有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电脑,用它自学编程,在网上找资料。他编写的一个程序是用python列出一个1—1000000的列表。后来又学会了用编程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每次用电脑完成一个目标,都伴随着强烈的成就感。有时候,他登录一些英文网站,不但可以找到需要的视频资料,还能营造一个地道的英语环境。

韩百川从小喜欢画画,至今一直坚持。有了电脑,买了数位板之后,无疑也是对绘画的帮助。

“我很享受这种学习方式”,他说, 所有人都应该认识到,被大家称作“影响孩子学习”的互联网其实对孩子的学习有多大的帮助。

眼下,韩百川计划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做一些实际产品。 比如,一个被他称为“增强现实”的应用项目,“想剪头发时,可以提前看看剪完后什么样。”

最近,他在整理几个类似的项目,写出商业模式,跟创业者去谈。对于创业,韩百川有很大的热情。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创业项目的韩百川,已完全看不到同龄人身上“高中生”的影子。

但时间久了,韩百川慢慢发现, 在家上学也并非全是美好:

没有老师的指导,系统的知识和严谨学习体系没有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需要的是考试,我需要的是自己的兴趣。

和以前同学、朋友的共同语言就这么消失了。同龄朋友少,这一点是韩百川最担心的。

为了让他更多地与外界接触,父母把韩百川带到一个自驾游营地。那里平时会有顾客住宿,可以在汽车影院看电影,也可以攀岩、玩实地射击游戏和很多其他项目。

营地的老板给了他一次实习的机会,韩百川给他们管理网站、设计logo等,一待就是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收获是无价的。”

2013年底,14岁的韩百川到上海参加同济大学Fablab(开放实验室,类似创业孵化器)实习生计划,他跟大学生一起做产品、组建团队,上海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氛围令他兴奋。

回到济南,为把Fablab模式引进山东,联系山东大学老师、寻找众筹团队,还在2015年参加“首届泉城创客路演”,得分在8个创业团队中位列前三。

在社会活动中,韩百川认识了很多大学生甚至企业家,因为志趣相投总能相谈甚欢,活动一旦结束回到家中,他又只剩下一个人。

他加了一个全国在家上学孩子的群,提出线下聚聚的提议,响应者寥寥。 “他们虽然在家上学,但大多数还是会参加高考或者出国考试,没有时间。

就像看待在家上学获取的知识不够系统这一情况一样,韩百川说,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选择在家上学,也要接受它的缺点。

在家上学好不好?

因本文篇幅有限,只选取了这本书中的部分章节,还有大量内容无法在此呈现。但是,通过文章中呈现的一些细节,我们对这些家庭在家上学的想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里的家庭,都根据自己的家庭整体情况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一定适合每个家庭。

所以, “在家上学好,还是在学校上学”这两种选择孰优孰劣,都不能脱离了自身的家庭系统去谈。

可以看到,虽然是在家上学,不同的家庭,在家上学的动机、原因不同,在具体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有的没有严格的时间表,让孩子做到自己心里有数;

·有的在时间上安排十分精细,父母严格监督;

·有的采用中国的教材,希望孩子将来能参加高考;

·有的采用美国的教材,希望孩子将来去国外上学,看到更大的世界;

·有的认为上不上大学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找不找工作都可以,将来可以自己创业……

可以说,6000多个在家上学的孩子,就有6000多种可能性。

这里我们只是选取了几个家庭,尽管他们不能代表所有在家上学的家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学习的可能性。

走进这些家庭,去看看这些孩子怎样度过一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有过怎样的对话;他们又有过怎样的压力、迟疑、挣扎,抑或是坚定、乐观和豁达……

这些孩子究竟未来会怎么样?他们算是成功吗?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是,我想, 成功的定义不应该只是“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这样单一的标准。

人格健康、内心富足,拥有善良、真诚等品质,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心,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等,这些不可量化的标准或许同样重要。

祝福这些孩子,也感谢这些家庭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以及这本书的作者把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写出来,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学习的可能性”。

当我们学习的可能越来越多,我们也容易变得越来越纠结,比如:孩子在家或者去学校,选择在公立还是私立,是留在国内还是移民国外?

但是正如韩百川所说: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

不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有其局限性。所谓完美学习是不存在的。

当我们能够打开视野,包容多样化的存在,内心有所坚持,保持学习的本质和内核,才不容易迷失。

所以,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每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接纳,并且有意识的在家庭学习中去弥补那些不完美,也许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更从容一些。

*本文案例内容摘选编辑自《学习的另一种可能》。

【童行学院(ID: 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板报学习网三校生是什么意思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板报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板报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zhongkao/635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