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抢双黄连的反思: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让孩子保持独立思考

2020-02-03 18:19:15  文/四川省万源市  浏览 2140 次

摘要:本文是来自四川省万源市的网友投稿,由 潜江教育信息网 编辑发布关于疯抢双黄连的反思: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让孩子保持独立思考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疯抢双黄连的反思: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让孩子保持独立思考

文 | 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副主编

前天晚上,某央媒发表报道称“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后,“双黄连”火遍了社交网络。

(知乎高居热榜)

(微博热搜第一)

一夜之间,全网双黄连售罄,连给鸡喝的双黄连都已经被人买到下架,甚至连双黄莲蓉月饼都卖完了,虽然这俩压根不是一个东西。

线上买不到,许多市民不顾交叉感染的危险,连夜出门到药店抢购,在零下的寒夜里,每个药店门前都是在排队等待的市民。

(深夜到药店排队买双黄连的市民

但消息来得快,打脸也打得快。

有媒体连夜采访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对方表示:

双黄连有抑制作用是初期发现,对病人如何有效,还要做大量实验。抑制病毒的说法不能太拔高,科学的事情我们不想说得太过。

至此,一场闹剧暂告一段落。但这背后折射出的一些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

不仅要问“为什么”,更要问“是什么”

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各大主流媒体和科普平台就发文提醒大家: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目前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不要抢购和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

李兰娟院士也早就提醒过大众:没病不要乱吃药

这其中,就包括一开始发布消息的某央媒。从各平台反应速度来看,可以看出,如果想要验证这个消息的真伪并非一件难事。

要知道,药物被论证有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要经过四个步骤:动物实验、一期临床试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实验。

而根据上海药物所的回应,目前才处于临床实验的开始阶段。根据媒体报道:

1月29日晚上至30日凌晨,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已开展了双黄连口服液在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抗2019新冠状病毒的功能。

但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用医学科工作者“疫苗与科学”陶黎纳的话说:我相信,细胞水平上,醋也很可能抗病毒,但醋并不能预防新冠病毒

如果你再花几分钟时间搜索“上海药物所”,就会发现更多的争议:

2003年,它就曾称中药制剂“洁尔阴”可以抗SARS,同样也仅仅只是做了一个细胞水平测试,同样没有人体实验;

去年年底,它声称研发出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药品,但后因遭到质疑药品未能上市;

去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也曾实名举报其研究所新药论文造假

......

可以说,不管是新闻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如果我们可以多花几分钟的时间多做检索、多做确认、多点质疑,就不会出现这次的排队抢购现象。

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更多比“双黄连”还要荒谬的谣言也层出不穷,比如:

小磨香油滴在鼻孔,可以阻断一切的流感和瘟疫传染;

吃香蕉会的新兴冠状病毒肺炎;

大蒜要随后嘴里含一会儿,胜过杀病毒的口腔药物;

维C可以预防新兴冠状病毒肺炎;

……

后都被辟谣是伪科学、谣言。它们都在提醒我们,谣言止于智者,越是关键时刻,越应该保持冷静。

大众的恐慌,需要一支“安慰剂”

除了不谨慎和无知,可能促使许多人去抢双黄连的原因更多是恐慌。毕竟,从年三十开始,疫情的发展程度远远超乎大众的预期。

我们看到武汉一线的医生们,不仅要自制口罩,还要用垃圾袋弄成防护衣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上病房了。

(戴着自制口罩的医生)

当大众看到,连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生们都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时,身为普通人也会更加担忧,为了自身的安全进行囤货——所以我们开始囤口罩、囤酒精。

但现在口罩、酒精也买不到了,突然出现一则消息称“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相当于是给很多没有出路的人看到了一线生机。

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心里没有过疑惑,但在这样的时刻,恐慌的情绪淹没了理性的思考。

毕竟,人类对于恐慌,最需要的不是药,而是安慰剂,一剂强心针

就好比年轻人总笑老人们会相信并购买脑白金之类的保健产品,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老人而言,保健品效果如何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通过保健品获得了一种心理安慰。

这和众人疯抢双黄连是一个道理。

在凤凰网对此次事件的点评中,也认为这是一次有意释放的假信号:

就像每年双11很多人抢了几年才能用光的物资那样,背后是人性隐藏的抢购欲。

因此,我们也要创造出来一种物资,让不明真相的百姓去采购,他们在抢购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会大幅降低他们继续抢购囤积的欲望。

这就使得每一瓶双黄连被抢购的背后,是一幅医用口罩能够被节约下,成为武器用于武汉的一线战场。

所以呢,双黄连治的不是疫病,而是心病。

信息的不透明,让我们容易信以为真

而这一次的谣言能够被大范围地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平台的影响力。最初发出消息的几家媒体,都在国内颇有话语权。

这意味这什么?

虽然现在都说,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从多种途径、渠道去获取信息。

但事实是人的时间、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很难通过自身探索去了解外部真实世界,因此我们往往是通过媒体去获取信息,从而构造出一个我们所认为的世界。

所以你会发现,每个人小到对一个问题、一个事件,大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是非常不同的,这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接触到的媒介。

可以说, 对普通大众来说,媒介与媒体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而我们又会对这个世界做出什么反应 。

因此在很多谣言的传播上,很多媒体、平台难辞其咎,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2016年,斯坦福大学针对7,804位的学生的网络阅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指出,有高达82%的学生并不清楚广告与一般的新闻有何不同。

许多学生仅根据一则新闻所包含的细节是否深入,或是搭配的照片来进行判断,而不是把新闻来源的可信度作为依据。

为何人会轻信一些未经查证的信息,做出草率的判断呢?

1、大脑本来就容易陷入陷阱

首先,人脑认知的模式,本来就容易落入陷阱,让假新闻有机可乘。

人有情绪和不理性的一面,尤其是倾向相信熟悉的事物。所以,网址、版面、文风等形式都极像新闻或权威研究来源,或刻意引用具权威性消息来源的文章,都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更重要的是,网络上的资讯来源众多、内容也五花八门。阅历有限的孩子们,更倾向相信外表看起来熟悉的消息。

2、容易相信简洁的信息

多项研究都表明,如果一条谣言十分简单浅显,就会轻易遮掩其荒谬之处,看起来高度可信。这涉及"认知流畅度"(cognitivefluency)这一概念,即接受信息的难易程度。

比如当我们用简单浅显的文字,去写一篇高深的文章时,读者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出于同样原因,我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熟悉的人(例如,经常上电视的人),即便该人对于正在谈论的问题明显知之甚少。

3、越多人点赞,越容易让人相信是真

扎利亚·戈维特(Zaria Gorvett)在一篇关于"群体极端化(group polarisation)"的文章中写道,人们的头脑总是受到周围群体——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群体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现象。

人常有从众的心理,有几项研究都表明,人们会因有多少人点赞、转发来判断一则消息是否可信。

对假新闻说不,在生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前段时间全球知名通讯软件line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1000名受访者中,有46%人过去半年曾经收到、看到网络可疑信息。

但只有33%会查证,而主动进行查证者最后仅25%会转发查证后的正确信息。

去年6月英国国家素养信托(National Literacy Trust)所公布的关于“假新闻和批判思考”的调查显示,仅有2%的英国学生具有识别真假新闻的能力。

这种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保持怀疑”的科学精神,能够区分事实与观点。

具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对于听到的任何一个带有观点的评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听信而是谨慎求证,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

所以破除谣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数位公民》(Raising Digital Natives)创办人笛芙拉‧海娜博士提供了以下三点建议,让孩子们可以自主学习,提高对“假新闻”的辨别能力:

1、从孩子有兴趣的下手

让孩子主动上网查找他们好奇的资讯,比如运动、游戏、自然等,并与孩子讨论他们从哪里获得这些内容、如何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他们关注的主题与网络阅读的经验,与孩子一同思考“如何评估网络新闻”。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先列出几个安全、适合孩子阅读新闻的网站,并通过这些新闻提早让孩子知道如何对阅读的资讯提出合理的怀疑。

2、陪孩子一起比较新闻

研究指出,中学生在放学后平均花七个半小时上网,许多孩子会同时上网传递讯息、浏览社交网站,或是观看影片,这将容易导致孩子分心,也缺乏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与质疑。

再者,近九成的青年获取新闻来源,几乎都是从微博、微信等社群媒体而来,这会让孩子更加偏好浏览立场相符的文章。

因此,家长应该适时询问孩子们从网上所阅读的新闻来自何处,并让孩子听听你的经验,同时,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比较电视频道和网络新闻所呈现的内容有何不同。

3、陪孩子思考新闻价值

在孩子阅读任何网络新闻时,记住!要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包括注意讯息的来源,并区分报导所陈述的观点或想鼓吹的价值,同时,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观点,就算不一定认同,也要尊重彼此。

新闻是家人用餐时打开彼此话匣子的契机——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了什么、是在哪里看到、当天的重要新闻、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每个人对这些事的看法……

BBC也曾推出一些列教学视频,来帮助孩子辨别真假新闻,他们认为“假新闻”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假新闻 让人们不知道该相信谁,如果我们被错误信息引导了,又该如何正确认识身处的这个世界呢?它让人弄混淆真假,然后开始对所有新的消息源产生不信任。

(BBC教学视频,)

因此,每天上演的新闻事件,都将会是强而有力的学习机会。顺着孩子的思路走,让孩子解释他们的想法,鼓励孩子思考、学习判断。

一旦开始让孩子学会质疑收到的资讯,他们就会养成这种态度。

留言互动|当孩子问你那些抢购双黄连的人是怎么回事时,你会怎样回答欢迎您在文末“ 写留言”把您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入群享福利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少年商学院老师微信,领取精品影单、书单、电子杂志推荐、免费音频课程、公开课、体验课等丰富学习资源,进群更可获得不同学习主题内容分享,每日限额100人

责任编辑: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由板报学习网潜江教育信息网编辑发布,所有权归板报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板报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banbaoedu.com/shengxiao/7315.html

分享到: